ICS 71. 040. 01 G 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666—2003 代替GB/T14666—1993 分析化学术语 Terms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10-11发布 2004-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4666—2003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4666一1993《分析化学术语》。 本版标准与前版标准的差异: 删除了前版3.2.25条螯合滴定法和8.3.2条探头 电化学、扫描隧道电化学显微技术、玻碳电极、热解石墨电极、超微电极和电化学石英晶体震荡 微电平(见 3. 2. 9.5、3. 2. 9. 5. 1、3. 2. 9. 5. 2、3. 2. 10. 2、3. 2. 11. 1、3. 2. 11. 2、3. 3. 9. 7、3. 3. 9. 8、 3. 3. 9. 9、3. 3. 9. 10) ; 一一增加了标准中第5章的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仪、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质谱联 用仪、液相色谱-质谱仪界面(接口)、热喷雾界面(接口)、电喷雾界面(接口)和大气压化学电离 界面(接口)(见5.3.1.3、5.3.1.4、5.4.9、5.4.10、5.4.11、5.4.12); 增加了标准中第6章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电喷雾电离(ESI)和离子阱质谱仪(见6.2.20、 6.2.21、6.3.4); 一增加了标准中第7章的多维谱、固体核磁共振(见7.2.3、7.2.4); 一增加了标准中第8章显著性检验、校正、因子分析、化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优化与实验设计 院、分析信息处理(见8.11、8.12、8.13、8.14、8.15、8.16、8.17); 修订了掩蔽、灼烧、纯度、痕量分析、超痕量分析(1993年版的3.1.14、3.1.19、3.2.9、3.2.10; 本版的2.1.14、2.1.19、2.1.28、2.2.9、2.2.10); 修订了电质量法、伏安法(1993年版的4.2.8;4.2.10本版的3.2.8、3.2.10)。 修订了能级、激发能、分子谱带、拉曼光谱法、吸光系数(1993年版的5.1.5、5.1.7、5.1.20、 5.2.11、5.4.10;本版的4.1.5、4.1.7、4.1.20、4.2.11、4.4.10); 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993年版的6.1.1.2、6.1.1.3、6.1.9、 6.2.1.4.7、6.2.1.4.8、6.3.1.1、6.3.1.2、6.3.3;本版的5.1.1.2、5.1.1.3、5.1.9、5.2.1.4.7、 5. 2. 1. 4. 8、5. 3.1.1、5. 3.1. 2、5. 3. 3); 修订了自由感应衰减(FID)、去屏蔽、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 (1993年版的8.1.6、8.1.16、8.3.1.2、8.3.1.3;本版的7.1.6、7.1.16、7.3.1.2、7.3.1.3)。 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3)归口。 本标准委托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君玺、周玮、庄乾坤、唐亚林、孙亦梁、徐小杰、熊少祥。 本标准于1993年6月首次发布 1 GB/T14666—2003 分析化学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数据处理 的分析化学术语525词条 本标准适用于编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技术文件和书刊以及学术交流和业 务往来中亦应参照使用。 2化学分析 2.1一般术语 general terms 2. 1. 1 采样 sampling 从总体中取出有代表性试样的操作。 2. 1. 2 试样sample 用于进行分析以便提供代表该总体特性量值的少量物质。 2. 1. 3 四分法 quartering 从总体中取得试样后,采用圆锥四等分任意取对角二份试样,弃去剩余部分,以缩减试样量的操作。 2. 1. 4 测定 determination 取得物质的特性量值的操作。 2. 1. 4. 1 平行测定 parallel determination 取几份同一试样,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的测定。 2. 1. 5 空白试验 blanktest 不加试样,但用与有试样时同样的操作进行的试验。 2. 1. 6 检测 detection 确认试样特定性质并判断某种物质存在与否的操作。 2. 1.7 鉴定 identification 未知物通过比较试验或用其他方法试验后,确认某种特定物质的操作。 2.1. 8 校准calibration 用标准器具或标准物质等确定测量仪器显示值与真值的关系的操作。 2. 1. 8. 1 校准曲线 calibration curve 物质的特定性质、体积、浓度等和测定值或显示值之间关系的曲线。 GB/T14666—2003 2. 1. 9 分步沉淀fractionalprecipitation 利用两种以上的共存离子与同一沉淀剂所生成沉淀的溶度积之差而进行的分离。 2. 1. 10 共沉淀coprecipitation 某种可溶性组分伴随难溶组分沉淀的现象。 2.1.11 后沉淀 postprecipitation 一种组分沉淀以后,另一可溶或微溶组分经放置而从溶液中析出沉淀的现象。 2.1.12 陈化aging 沉淀生成后,为减少吸附的和夹带的杂质离子,经放置或加热到易于过滤的粗颗粒沉淀的操作。 2. 1. 13 倾析decantation 容器中上层澄清液和沉淀共存时,使容器倾斜流出澄清液以分离沉淀的操作。 2. 1. 14 masking 掩蔽 使干扰物质转变为稳定的络合物、沉淀或发生价态变化等,使之不干扰测定的作用。 2. 1. 15 解蔽demasking 被掩蔽的物质由其被掩蔽的形式恢复到初始状态的作用。 2.1.16 封闭 blocking 在络合滴定过程中,到达终点时,滴定剂不能从指示剂-金属离子有色络合物中夺取金属离子,造成 指示剂无颜色变化的现象。 2. 1. 17 同离子效应 commonioneffect 由于共同离子的存在而使反应向特定方向进行的效应。 2. 1. 18 熔融fusion 为熔解难熔物质,一般加入适当熔剂与其混合并加热,使之与熔剂进行反应。 2. 1. 19 灼烧ignition 在称量分析中,沉淀在高温下加热,使沉淀转化为组成固定的称量形式的过程。 2. 1.20 标定 standardization 确定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操作。 2.1.21 滴定titration 将滴定剂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试样溶液中,与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所需 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操作。 2. 1.22 恒重 constant weight 2 GB/T14666—2003 在同样条件下,对物质重复进行干燥、加热或灼烧,直到两次质量差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的操作。 2.1.23 变色域transitioninterval 与指示剂开始变色至变色终了相对应的有关特定值(如pH值)的变化范围。 2.1.24 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point 滴定过程中,待滴定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剂的物质的量浓度达到相等时的点。 2. 1.25 滴定终点endpoint 用指示剂或终点指示器判断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终了时的点。 2. 1.26 滴定度titer 1mL标准溶液相当于待测组分的质量 2. 1.27 滴定曲线 titration curve 以横坐标代表滴定剂的体积或浓度,纵坐标代表待测组分的特性量值的关系曲线。 2. 1.28 纯度purity 化学物质中,主成分在该物质中所占的分数。 2. 1.29 含量content 某物质中所含某种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 2.1.30 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 由一个数和一个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的量。 2.1.31 物质的量 amountof substance sa(n)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量之一(它与基本单元粒子数成正比,描述一系统中给定基本单元的一个量),单 位为摩尔。 注1:使用物质的量时,一般指明基本单元。 注2:物质B的物质的量,常用n或n(B)表示。 注3:一般粒子的物质的量,常用括弧给出,如:n(1/2HSO,)。 2. 1. 32 摩尔mol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注:使用摩尔时,指明基本单元。 2. 1.33 基本单元elementaryentity 组成物质的任何自然存在的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光子等一切物质的粒子,或按需要人为的将它 们进行分割或组合、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体或单元,如:1/2H,SO、1/5KMnO4。 3
GB-T 14666-2003 分析化学术语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2-24 10:18:23上传分享